1.肌肉:
無論就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發作時,或整個病程中常見徵候而言,肌肉骨骼的發炎反應皆獨占鰲頭。除此之外,此病及其使用類固醇治療後期的併發症,包括骨質疏鬆,缺血性壞死,和肌肉病變皆引人囑目。
與關節炎不同之處在於肌肉纖維在狼瘡免疫反應引起的發炎反應中會嚴重受損。除非在早期給予適當治療否則將造成永久性肌肉軟弱無力。典型的侵犯常在近側 (如頸部、肩、骨盆、上臂、大腿等) 肌肉。就診斷而言,肌肉酵素 (CPK, SGOT, SGPT, aldolase) 上升,程度與肌肉發炎程度成正比。
正如同心電圖可反應心肌受傷,肌電圖則可診斷骨骼肌的破壞。發炎反應產生時,會有特別的肌電反應幫助診斷。此外,症狀部位的肌肉切片,不但可確定診斷,更可了解其發炎強度。
就治療而言,狼瘡肌肉是必須使用醇固醇治療的絕對條件之一,且通常需大劑量以期快速壓制發炎反應,之後再依臨床徵候和血中肌肉酵素值慢慢減量。

2.關節:
關節炎、關節痛多發於疾病初發時,且常為「多發性關節炎」,身體上各大小關節均被侵犯,關節紅腫疼痛,但較少引起關節變形。
一般而言狼瘡關節炎具有短暫性,起伏性,反覆性的特性,周邊關節(如手指、手腕、手肘、膝、踝)常受侵犯,且多為幾個一起發生。若僅單一關節慢性腫痛,即便已確知為一狼瘡患者,尤應考慮其他問題。同樣的因中軸關節(如脊椎)很少受侵犯,無論背痛、頭痛,皆應先考慮其他問題。
狼瘡關節炎多為非糜爛性,僅極少數情況會造成破壞或功能喪失。就診斷而言,關節侵犯的臨床型態是最好的診斷線索。因少造成關節破壞,X光檢查亦可幫助分辨。
關節液檢查常可見低度發炎反應,就治療而言,多數患者可用一般保守療法控制病情,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有明顯療效,尤其當與抗瘧藥物
(Hydroxychloroquine, plaquenil)併用時功效卓著。

來源:
http://www.gandau.gov.tw/nurse/inout%20nurse/air/air03.htm
http://wwwu.tsgh.ndmctsgh.edu.tw/ria/sle.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s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